徐国贤同志是朱泾镇南圩社区调委会首席调解员,也是一位深受群众喜爱的“明星”调解员,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老徐”。与人民调解工作相伴的18年里,老徐坚持用脚步丈量这片深爱的土地,走家入户直面繁杂矛盾,号脉开方寻找最佳路径,用心拿捏着情与法的平衡点。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,这是老徐为自己定下的考题,为此他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和精力做着最真诚的解答。
他说“面对责任使命我不能推”
为百姓,他知难而进。金山区朱泾镇南圩居民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,是个开放式的老式小区,小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多、老年人多、困难户多、外来人口多,各类矛盾纠纷较突出。66岁的“老徐”是南圩调委会的“专科医生”,他不止一次对身边人说起,能尽微薄之力去维护一方水土的公平正义,能让一方百姓从内心感受到法治的安全幸福,这一切,值得他用一生去践行。南圩居民区共有2598户人家,经他调解过纠纷所涉及的家庭就有700多家。他用“辛苦指数”换来群众“幸福指数”,不仅赢得了小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和赞誉,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区域的人慕名上门,就连法庭在办理棘手案件时也会请他支招。自2005年以来,经他接待的来访群众就有3500多人次,法律咨询服务752人次,调处纠纷689起,制作调解协议书250余份。为百姓,他随叫随到。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,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,只要哪家哪户有纠纷,他都能随叫随到,经常加班至深夜。居民们这么形容他:“他把纾解民忧当使命,只要哪家哪户有事找,饭不吃了,觉不睡了,年不过了,立马就走。”记得去年10月的一个傍晚,老徐的电话声突然响起,顾不得和家人多交代,便放下手中的碗筷,骑车消失在夜色里。直到凌晨回家他才愧疚地向妻子解释道:“刚才,南圩新村居民王某在下班回家的路上,眉骨处撞上了售后公房修缮工程施工中的脚手架,我陪他去医院治疗后还送他回了家。明天一大早,我还约了施工方商量赔偿事宜。”这不是老徐的第一次突然失踪,对此妻子也早已见怪不怪,只是默契地为他热好了饭菜。做调解“倒贴”钱,于老徐来说也是常有的事。一次,居民陆某与公公因房产纠纷闹得不可开交,谁都不肯退让一步。次日下午,陆某抽泣着拨通了老徐的电话,表示丈夫去世后生活一落千丈,连给儿子缴学费的钱都凑不齐了。老徐听到后,当日便主动上门借钱给她凑齐了学费,从而感动了直脾气的陆某,在房产份额上作出了合理的让步,一个难解的“疙瘩”就此解开。
他说“面对急忧愁盼我不能躲”
他是一个善于探索的人。面对“平改坡”“雨污混接改造”工程带来的矛盾剧增压力,可愁坏了爱操心的老徐。为此,他潜心琢磨,不断探究,摸索出了“3+2+1”的工作模式,“3”是吸纳社区综治专干、社区网格员、社区党员等骨干力量,“2”是邀请朱泾法庭法官、法律顾问,“1”是动员矛盾双方邻里加入调解志愿者队伍,多措并举、合力攻坚,让调解分工更加明确,权责更加清晰,工作更加流畅。去年6月,因施工方操作不当造成137栋排污管堵塞,二楼以上住户污水漫溢,居民怨声载道。为了做通施工方的工作,老徐不顾天气炎热,带着法律顾问、社区网格员三次上门,及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调解方案,督促施工方重新铺设管道、及时赔偿居民损失,并说服居民理解支持修缮工程。事后,施工方不好意思地跟老徐道了歉,并说:“真没想到,您这么大岁数,这么热的天,还坚持到现场。”他也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。对于处理群众中发生的一些小矛盾、小纠纷、小过节,他熟练运用“冷却处理法”“单刀直入法”“敲山震虎法”“迂回包抄法”等工作技巧,有效地避免了群众大、小事都直接向镇里报、往区里告、再往市里跑。当然对于老徐来说,这还远远不够,他还静下来潜心修炼调解能力,总结提炼“公、准、诚、固、防”矛盾化解五字诀,创新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“六诊”工作法。老徐始终记得一个长达三年的纠纷最终圆满画上句号时,当事人说得那句话:“你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,我们都看在眼里。我今天在你面前承诺,一定响应“五违四必”综合整治行动的号召,一周内拆除违法搭建的玻璃房,并主动接受邻居和居委会的监督。”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以来,每年都有近百起错综复杂的矛盾被他一一化解,尽管自己不分白天昼夜、不分天晴下雨地工作,但每次看到双方当事人在一份份调解协议书上按上和解的手印时,老徐就格外欣慰。
他说“面对漫漫征途我不能退”
从“单枪匹马”到“头雁领航”。在老徐一本本厚厚的笔记本上,每页每行都详细记载了他调解的每一宗案件,包括时间、案件类别、当事人、调解结果。有些案情比较复杂、调解时间较长、调解结果比较好的纠纷,都被他用显眼的红色圆圈标注着。工作中,他对每件纠纷都主动出击,对棘手矛盾绝不推脱。在他身上,永远都充斥着一个基层人民调解员挥耗不尽的激情、坚持和韧性。同时,他认为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”,仅仅做好自己手头的调解工作是不够的,只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调解员,整个调解队伍才能壮大。为此,老徐先后参与编写了《十年磨一剑》《和风细雨十五载》两本案例集,收编了他所调处过的51个典型案例,已成为村居调解工作的实用教材。今年,他还不忘发挥自己的“领头羊”作用,新收了28个跟学锻炼的徒弟,采取手把手传授、面对面讲解的方式,提高朱泾人民调解队伍预防和化解疑难纠纷的综合能力。从“门外汉”到“行家里手”。前些年,有件事一直困扰着老徐:一些房屋产权、遗产继承、债务矛盾等标的额较大的纠纷,达成的协议往往履行困难。为此,老徐主动与朱泾法庭对接,积极实践“诉调对接”工作机制,利用“司法确认”巩固调解成果。他发现,通过“诉调对接”,当事人在调解室签署的无争议事实协议即具有证据效力,无需在后续诉讼过程中再举证,有效缩短了当事双方纠纷解决的时间。一次,家住某村的居民陆女士怀着悲痛的心情找到他,要求调解遗产纠纷。经过老徐一番情、理、法的述说,陆女士与公婆达成了调解协议。为了使调解协议得到有效落实,老徐陪同双方当事人到法院对协议进行司法确认,经法院审查确认,以法院的名义出具了调解书,当事人凭法院调解书就可以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。十年多来,老徐通过“诉调对接”处理过司法确认的案件近50起,全部案结事了,顺利履行,无一反复。
读懂“三不”调解员徐国贤,很难不为他的坚定而感动。因为这份坚定,他一直都视调解事业重于一切,而把个人名利看得很轻。轻与重之间,流淌的是他不计名利的忘我无私。老徐说,他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,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一批优秀的调解苗子,就像金山的春天,树木披绿、油菜花黄、生机盎然。 |